听小院的声音
【资料图】
郑板桥说:
吾毕生之愿,
欲筑一土墙院子,
门内多栽竹树花草,
清晨日尚未出,
望东海一片红霞,
薄暮斜阳满树,
立院中高处,
俱见烟水平桥。
板桥先生的毕生所愿
穿越两百多年的时光,
来到现今,依然灿烂炳焕,
照亮着无数世人
心中的一生所望。
愿得一院子,过理想生活。
朝临日光,暮染烟霞,
院子,不仅是
日常起居的物质空间,
更是精神的寄养之地。
四方小院,人间理想。
■ 闲植花草,醉揽明月
日本作家横光利一说:“院子里种上古老的花,在晨曦中洗脸,这就是我的心愿。”这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的心愿呢?
择一间小院,种上各色花草,春有海棠,夏照榴花,秋闻桂香,冬探红梅。漫步花草间,醉揽天上月,生活的姿态亦熏熏然。
有人在繁华场上觥筹交错,有人在清静院里闲听花落。各自有各自的活法。
只是当你凝视过一轮清澈的明月,静听过一场繁花绽放的声音,想起自己曾经在最繁华的街角,垂涎橱窗里精美的商品时;
心里徒然升起的占有欲,才会觉得物质上的拥有原来是一种束缚。接近自然会让人心生满足,这或许就是自然的疗愈力量。
■ 茶烟氤氲,书海沉浮
一方庭院深幽处,半卷闲书一壶茶。暂且关上尘世的喧嚣,看茶烟氤氲,读书海沉浮。
人总要有一段清简的时光,放下追逐,放下奔波,只为拨开尘世的尘雾,让茶烟,书香滋养心灵。
难怪周作人先生曾说过,“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,清泉绿茶,用素雅的陶瓷茶具,同二三人共饮,得半日之闲,可抵十年的尘梦。”
也如清人张潮所言“闲则能读书,闲则能游名胜,闲则能交友,闲则能饮酒,闲则能著书。”
外人多见“闲人”不闻窗外事的清寂孤高,谁知闭门有桃源的丰盈蕃昌?
■ 院有山水,余生以寄
苏轼一生性情放达豪迈,却历经宦海沉浮。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年,苏轼写出了,“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”,的旷达诗词。
从此远离喧嚣,亲近自然。纵然世间风雨,皆不能使他颓废。
月光似水,倾洒在世间,远处青山如黛,近处波平风静,醉后的清醒,更加明澈,泛着银光的湖面清晰地照见了心灵,让他看到了真实的自己。
受过唐诗宋词熏陶的我们以为尘世间的诸多不顺也能像古人一样,在山水中找到纾解的力量。
但当代画家韦羲却在《明月前身》中写道,“未见山水画之前的山水,见过山水画之后的山水,是两个世界。”
才深觉繁华与便利的生活需要不停地从山河里汲取。被削平的山头,被挖了一半的山体,雾霾笼罩的天空,污水肆流的溪河……
心中不免隐隐作痛,唐诗宋词里的山河已不复存在,何处山水有清音,可寄余生?
一间院子,装不下山河,但可以筑一石代山,修一池代河,模拟自然的形韵,构筑心中的一方山水。
或许我们能在这一方山水中,重新寻到心中的唐诗宋词,悟得山水中深埋的人生哲理。
院子,
始终是中国人
难以释怀的情结。
寻一处四方小院,
重现诗词里的山河容颜,
重温儿时的回忆,
尽享一生清欢,
亲朋常安,灯火可亲,
听花开,看花落,
任凭岁月中的细水长流,
这便是人间理想。
微博@清韵美学
淘宝店@松月轩生活美学
注:本文来源于庭院生活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分享只为传播美好,如有侵权,联系删,谢谢
关键词: 四方小院
X 关闭
X 关闭

